宋春杰,我校外语学院2017级英语笔译专业硕士研究生,2019年7月毕业后入职中冶东方翻译中心。2020年2月底,她被派往冬奥会项目现场,一直奋战在项目一线,见证了一届成功而壮观的冬奥会。2021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考察时,宋春杰作为现场唯一的播报员,全程提供了播报工作。
“工作中排除万难,精益求精”
宋春杰从2020年2月就被派往冬奥会项目,主要从事翻译、宣传和塔台播报工作,负责机电工程项目部的一些邮件和材料的书面翻译。由于疫情,外籍专家无法亲临现场,宋春杰便作为视频会议的实时翻译,同时也给现场的技术人员进行专业翻译。在翻译之余,她还承担了一些媒体采访的接待工作。
塔台播报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塔台的工作人员需要通过塔台监控到赛道的所有角落,确保运动员或者是周边人员的安全,涉及的工作尤为细致繁杂。可宋春杰全程参与了下来。“无论工作当中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只要能够乐在其中,沉下心来认真地琢磨一件事情,那我们就能够把这件事情做成。”
2021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考察时,宋春杰作为现场唯一的播报员,全程提供了播报工作。提到这里,宋春杰表示当时非常激动,但作为专业翻译人员,必须极力克制自己,播报时语调平稳冷静,避免将激动的情绪带给运动员,保证了运动员的正常滑行状态和心情。宋春杰回忆道:“当时的场景仍历历在目,虽然极力克制,但那种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她所在场馆是中国唯一符合国际标准的雪车雪橇赛道,故塔台的建设和运营都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宋春杰和她所在的团队只得不断地去摸索,精益求精。
作为翻译,宋春杰需要频繁与各大使馆以及国内地勤工作人员进行跨时差沟通,以此确保外籍制冰师能够成功入境,为冬奥会的举办做充分的准备。这是一个非常细致且复杂的过程,期间遇到的困难很多,但宋春杰以及其他工作人员细致入微,耐心沟通,排除万难,给外国友人宾至如归的感受。在塔台播报时也要遵守疫情防控的规定,工作人员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带着口罩和面罩,只有用很大的声音才能保证塔台播报清晰准确的完成。对此,宋春杰坚定地说:“在绝对尊重的基础上去解决一些困难,就没有完成不了的事情。”
“不在家乡的春节,温暖大过遗憾”
去年是宋春杰在项目上过的第二个春节,也会有些许思念家人的遗憾,但更多的是与项目工作人员互相关照的温暖。宋春杰说:“因为项目上女生较少,大家都对我特别关照,这样心里面的落差比较小,并不孤单。”
赛场上切实感受到的体育精神也令宋春杰深感震撼。她所工作的雪车雪橇项目的技巧性很强,而且危险性又特别高。“因为我一直坐在大屏幕前给运动员发出发指令,去讲解中间滑行的过程。我能非常直观地感受到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不断拼搏的精神,哪怕是危险性高,他们依然不放弃,坚持冲到终点线。这个过程让我非常感动。”男子钢架雪车项目上,殷正创造了赛道出发记录,他的队友闫文港最终斩获铜牌,实现了中国钢架雪车的历史突破。因为中国队经验较少,所以每一个创新性的奖牌都来之不易。虽然冰雪项目不是我国的强项,但我们的运动员却在短短几年之内创造了很多奇迹。宋春杰激动地说:“运动员把这种超越自我、敢为人先的竞技体育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奥林匹克不只有金牌,在塔台亲眼见证中国国旗在颁奖台上升起那一刻,自豪感和荣誉感油然而生,我也同周围的人一样情不自禁的热泪盈眶。”
“抱有乐观心态,保持热爱与激情”
冬奥会聚焦了全球的目光,这也带给所有的工作人员一种无形的压力。面对工作中的压力,宋春杰说:“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要提高自身心理素质,保持乐观心态,在工作中我们建立了和谐融洽的小组工作气氛,遇到困难时我们有团结克服万难的信念,劲往一处使,在团队中多沟通,多与领导与前辈交流,多参考他们的建议。”
能为冬奥会贡献一份力量是非常荣幸的,宋春杰也为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付出很多努力,经历了不少磨炼。对翻译事业的热爱是推动她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的燃料。“激情永远是我们面对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根本动力。我们年轻,踌躇满志,迫不及待想在工作中一展拳脚、创造自己的价值,但是我们只有在做真正热爱的事情时,才会充满力量,所以大家一定要首先找到自己热爱的领域,如果有在校实践和工作实习的机会,都尽量地去向自己喜欢的领域靠拢,这样在后期找工作的时候才会更得心应手、顺理成章。”
对于大学生来说,好学是我们应该延续一生的优秀品质,学习可以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宋春杰建议我们,要用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首先还是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只有内心强大了,我们才不会被轻易打败,尤其是处于充斥质疑的环境中,我们也能够勇往直前。一定好好学习,活到老学到老,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是值得挖掘和积累的,尤其现在短视频盛行的时代,我们获取知识的资源和渠道特别多,对什么感兴趣,就多浏览、多捕捉,充实自己。”所有的学习和工作都应该去追寻自己所爱,在大学生活中要不断向自己的目标前行,为之努力,为之奋斗,去创造自己人生的价值。(学生记者周琦博路文琦)
——原载《青岛科技大学报》945期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