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有所用,以效祖国,能将自己所学用到国家建设上是每个人对人生价值的期望。有这样一个人,大学时远赴近两千公里外的黄海之滨读书,如今以勇于钻研、勤于攻关的品性,用自己专业所学不断为国家建设作出贡献。她就是我校1987级毕业生,中国化工集团曙光橡胶工业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马英。
远赴求学路不易,黄海之滨科大情
1987年,马英进入我校橡胶专业学习,开始了四年的科大生活。谈起近两千公里的求学路,马英很是感慨,从广西到青岛,要坐50多个小时的火车,中间还要转车,求学路着实辛苦啊”。那时条件艰苦,经常买不到坐票,在火车上一站就将近10个小时,累极了就直接坐在车厢地板上。她说,令自己印象深刻的是寒假返校“由于家远,有一年正月十五要提前回到学校,我拖着行李,听着青岛过节燃放的鞭炮声,想想自己不能在家里过节,那时心里挺难过的”,好在马英适应能力很强,她将更多的热情投入到平日的学习中,对科大的感情日渐浓厚。
谈到大学生活,马英说,学习是最关键的,也是最主要的,这是最宝贵的打基础时期,必须专注。要有自己的目标,按照目标做人生的规划;要多尝试参加一些科技比赛,在实践中认识科技、发展科技,以此为将来的科技创新做准备;要掌握方法,大学读书的过程就是培养学习能力、掌握方法的过程,还要培养优良的习惯,同时要培养检索资料的能力,这一点在将来的工作中很有用。马英师姐介绍道,大学时期学生自我能力的培养是终生受益的。要精通一门外语,这也是时代发展要求大学生掌握的能力。要多翻看课本,这是本源是基础,现在工作中用到的力学分析、轮胎的受力分析这些都来源于课本里的专业知识。基础科学必须扎实,如今公司与高校的‘产学研’合作也是用基础科学解决研制开发中遇到的问题。”
勤勉踏实效国家,创新钻研渐脱颖
科大四年的本科生涯结束后,马英回到了家乡广西。公司位置偏远,马师姐工作之初也遇到了些挫折。刚开始很多东西都不懂,学的东西也不知道怎么应用,自信心有点受打击”,师姐坦言,在学校里目标相对明确,学习是主流,到了工作岗位,各种事情都要考虑,需要慢慢适应。为解决遇到的问题,马英在实习期了解行业概况,主动思考,勤勉踏实,很快就适应了日常的工作。工作多年来,马师姐主持的多项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科技进步三等奖。凭借勇于钻研、勤于攻关的不懈努力,马英师姐先后获得技术创新奖“中国化工人”奖、国防科工委“995一期工程”荣誉奖章、第九届广西青年科技奖、桂林市十大杰出青年岗位能手奖,还获多项发明专利。
谈到如今的曙光院,马英向我们介绍道,曙光院是中国唯一专业从事军用航空轮胎、民用航空轮胎、火炮安全轮胎、坦克挂胶负重轮等特种轮胎及特种橡胶制品、防护服的研发测试机构,同时也是中国军用航空轮胎和民用航空轮胎的重要生产基地。曙光院还是首批取得国防科工委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和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二级保密资格证书的企业,并首批通过总装备部武器装备承制资格审查的企业,在取得新时代认证中心GB/T19001-2000和GJB9001-2001质量体系证书的同时,也通过了空军质量体系二方、三方审核。
作为国内唯一的特种轮胎专业科研生产单位,曙光院是国内航空轮胎行业的领军企业。2008年,曙光院研制成功了我国首条装机使用的航空子午线轮胎,打破了长期以来国际上以米其林公司为代表的三大轮胎巨头在航空子午线轮胎的技术垄断和封锁,为发展我国航空子午线轮胎奠定了坚实基础。“十三五”期间,曙光院着力研发航空轮胎、特种轮胎、电磁辐射防护服等高端技术产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充分发挥为航空、航天事业发展配套保障的作用,不断为我国国防装备发展和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立新功。
大国重器工匠造,时代曙光向前行
对于曙光院的发展规划,马英师姐说,目标是力争在5-8年的时间里,把曙光院建成国际一流、引领国内技术的航空轮胎工程技术中心,符合国际标准的特种轮胎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现代化的航空轮胎、地面特种轮胎和橡胶救援防护服、防化服、避火服及其他特种橡胶制品生产基地。未来的5-10年中,曙光院将继续在“军品稳院,科研强院,民特富院”这一发展方略的指导下,秉承“航空轮胎,舍我其谁;持续改进,永争第一”的企业精神和“航空有我,事业报国”的企业志向,不断在特种轮胎和特种橡胶制品方面实现质的飞跃和量的倍增,使曙光院的研发、生产、试验检验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努力建成“效益显著、特色鲜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科技型企业。
青山座座皆巍峨,壮心上下勇求索,在航空轮胎领域拥有显著成果和多项荣誉的曙光院正大踏步地在新时代发展道路上前进,对于未来,马英师姐说,牢记使命和责任,以大国工匠、时代曙光的情怀继续前行!(指导老师 韩玉花 学生记者 孟祥昊)
上一条:【校友访谈】杨涟:潜心做好一件事